比学赶超争先进,奋进扬帆再启航。1月23日,平顶山高新区2023年度“学比争看实效”夺标赛活动举行。
该活动由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全体班子成员以及各单位正职组成评审团,现场打分并公布成绩。一、二等奖的获得单位分别获得奖金5万元和3万元,作为单位工作经费,以激励党员干部干事创业。
以赛促学
工作行不行,大家评一评
主要经济指标平稳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全市第二;新增“专精特新”企业7家,总量突破20家,位居全市第一;2项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首次“驶入”鹰城大地。
帮助企业融资授信2.9亿元,创新积分制获全省推广;全市首创“百名博士进高新”“百家企业进高校”“百名高管进课堂”产学研合作对接系列活动。
累计绿化面积约13万平方米;PM10、PM2.5和优良天数完成市定任务,综合评比市内六区第一;加快公租房项目建设,提前实现8栋楼全部封顶。
当天活动现场,全区22个单位按照发展类、经济类、保障类分为三组,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逐一上台,比武打擂、亮单晒绩,总结全年成绩,分享先进经验,展示续创佳绩的决心。
台上激情四射,台下掌声不断。经40名评委现场实名制打分,高新区城乡建设和生态环境局、电气装备产业园区、党群工作部等3家单位荣获一等奖,区科技创新局、创新创业服务园区、纪工委监察工作办公室等6家单位荣获二等奖,分别获得5万元、3万元工作经费奖励。
“活动给了大家开阔视野、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机会,激发基层党组织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的热情。”电气装备产业园区主任李凯说,作为经济建设一线,我们将继续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唱响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两大主旋律,强弱项、补短板、锻长板,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比学赶超
人才尽其能,干部转作风
从普通职工到科室长,再从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到创新创业服务园区主任,由于工作能力突出、成绩优异,谢纳快速实现了多级跳。春节临近,荣获夺标赛二等奖,谢纳仍倍感压力,丝毫不敢懈怠。
2023年,该园区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4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完成140%;新申报专利158件,完成141.1%;新增市级以上研发平台5个,完成250%。“相比兄弟单位,我们还有很大进步空间,2024年要开好头、起好步,向一等奖发起冲锋。”谢纳说。
夺标赛活动是高新区促进干部作风转变的举措之一。作为全市创新驱动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2019年起,高新区围绕“放权、扩围、搞活”,按照“档案封存、全员聘任、以岗定责、绩效考核”原则,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建立起授权到位、自主高效的新型管理体制和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自主灵活的人事薪酬制度。
人尽其才、竞争择优,改出了干事活力与成效。如今的高新区,吃请攀比销声匿迹、读书学习蔚然成风,坐办公室的少了、下基层的多了,背后闲谈的少了、积极落实的多了,党员干部实现了从“不愿干、被动干、不会干”到“愿意干、主动干、精准干”的转变。
得益于此,高新区干事创业环境不断提升,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投资高地逐步形成,在国家高新区排名中连续晋位升级,被科技部作为成功典型在全国推介,相关经验成为平顶山乃至全省创新发展的典型示范。
争先夺优
工作出实效,荣誉拿不停
乘风破浪正当时,不待扬鞭自奋蹄。2023年,高新区坚持转型为纲、项目为王、改革为要、创新为上,实施“效能大提升、项目大突破”行动,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高质量答卷。
——突出载体建设,发展支撑更加牢固。尼龙智造产业园建成,跨境装备智造、电气科技等产业园项目有序推进,无水印染装备智造工业园(二期)完成初步选址;举办全国变压器行业招商推介活动、台商投资洽谈会,2023年共新签约项目57个、总投资136.33亿元,全市“三个一批”项目综合考评综合成绩六区第一;神马尼龙化工获省长质量奖,系全市唯一;获批国家绿色园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智能工厂2家、智能车间3个。
——突出环境优化,发展活力更加充沛。设置“潮汐窗口”“全市通办”等综合性窗口,法定办结时限平均压缩95%,行政许可事项即办件占比达98%;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和“企业大走访”活动,梳理区级问题369项,解决率100%,累计帮助50余家企业获得贷款14亿元;屈庄村合作社被命名为国家级农民示范合作社;沙河问津湾示范片区内新鲜蔬菜、食用菌等年产值达1.5亿元。
——突出治理提升,发展底线更加稳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80.1万元,目标完成全市第一;实现城镇新增就业2757人,超额完成任务;皇台街道获全国百家金牌劳动人事争议调解组织荣誉;3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档升级,1家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6起。优良天数263天;北湛河水质断面持续稳定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