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报融媒记者 高轶鹏
如何向新质生产力发力,构建未来竞争优势?高新区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路上的困难和挑战,也充分认识自身优势,该区坚持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科技创新为关键,以人才资源为根本,在求“新”求“质”中广泛集聚创新人才。
记者从1月16日召开的高新区“百名博士进高新”产学研创新发展大会上获悉,随着“百名博士进高新”系列活动开展,越来越多的博士人才走出了高校课堂,走进了企业的车间,走入了企业的项目研发,目前已有50多名博士与高新区的53家企业在技术攻关、项目研发、课题研究等领域开展合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创新人才。”高新区主要负责人说,2023年6月6日,按照“精准匹配、双向对接、引智入企、以产引才”的理念,“百名博士进高新”产学研合作对接活动正式启动。此后7个多月的时间里,作为高新区探索柔性引才模式、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的一项创新举措,“百名博士进高新”以常态化、点对点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以系列活动开展为导向,切实推动企业发展迈向“创新高峰”。
以需求为导向,科技助企走心。“百名博士进高新”活动聚焦尼龙新材料、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优先支持高新区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广大博士以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找准技术壁垒的关键点和突破口,带着解决方案入企,逐步实现校企联合攻克技术难题,博士助力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
以合作为基石,成果转化走实。进企博士的背后是高校科研团队,他们在与企业合作期间结合自身优势,充分运用其所在院校的科研资源,深化校地合作,平台搭建、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实现资源共享,切实提升区内企业的研发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加快推进高新区企业创新转型步伐。
以对口为目标,柔性引才走深。为确保企业找到对口人才,高新区引才对象范围持续扩大,提出以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为主,面向省内外高校院所引进博士教授,广泛集聚高层次人才,为高新区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目前河南城建学院、平顶山学院两大院校共计235名博士入库高新“博士人才信息库”,53家企业与高校博士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涵盖尼龙新材料、电气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多个优势产业领域,在人才引进、技术研发方面实现校企互联互通,逐步实现以常态化、点对点的方式开展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极大促进了人才产业同频共振,为高新区企业经济创新发展不断赋智聚能。
如果说科技创新意味着“从0到1”的突破,那么成果转化便是“从1到100”的跨越,是打通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
在平顶山学院,低山丘陵区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程世平教授与荣腾农林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了“智能化土壤检测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智能化挖坑系统的研发与应用”等课题,助推农业企业增添科技元素;王瑜博士帮助河南伟业新材料有限公司解决一款畅销产品夏季储藏问题,使得一度面临下架风险的高品质产品回归市场。
在河南城建学院,赵许培博士团队与伊正电气合作的“高压开关混流装配线系统优化模型开发”进一步提升了产品性能,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还有,省派博士服务团成员李圣普博士牵线平顶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人才团队资源,分别与皇台产业园区、平高东芝(河南)开关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平顶山森源电气有限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协议和关键技术联合开发协议······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河南省“万人助万企”活动第四服务工作组组长何守法说,平顶山高新区通过向创新要动力、以改革增活力,各项事业蝶变发展,在产学研合作方面也取得了瞩目成绩。下一步,要把在“百名博士进高新”活动中形成的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推向更广范围。要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推进产学研合作走深走实,努力吸引省内外科创资源和人才资源在高新区集聚转化,助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